人工智能看病要过五道关
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熊玮
前不久的一天早上,我接到一个外地泌尿外科主任的电话,咨询一个病例处置。那位患者在上尿路结石急诊手术后,发生了尿源性脓毒血症,随后继发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腹膜后自发性出血;经抢救,目前患者术后50天,生命体征稳定,维持透析。类似的咨询不少见,尤其在西南地区的县级医院,上尿路结石常引发感染性休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位主任的经验可能比我还多。
(资料图片)
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给他讲了我经历过的案例,并给了一些用药建议。实际上,我们的讨论核心问题就是一句话,“感染性休克后肾功能衰竭的恢复,如何去评估和预测,目前有哪些诊疗进展。”
如果我要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传统做法是:坐到电脑前,进入某个专业数据库,输入相应关键词去查找诊疗文章,给出初步建议。但在那天我使用了最近非常热门的ChatGPT支持的人工智能软件。
我把关键词转换为英文输入进去,10秒钟后,得到了一个概述性论述,再把它翻译为中文,我就大约清楚:目前的一般性诊疗观点和我的认知,即我上午做出的回答是一致的。
这个事件粗浅提示我,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部分代替或简化我们很多诊疗决策过程。那位主任是想“邀请3个专科(肾脏内科、感染科、泌尿外科)的专家到现场,给患者做出一个会诊和解释”。从形式上讲,这是在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即会诊制度和重大医疗决策的负责任流程,也体现了该医院对患者的极端重视,充分考虑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知情权和健康利益。
而在当下的诊疗技术体系和过程中,人工智能不仅是通过粗糙死板的显示屏或提供信息的方式支持诊疗决策,也能够更深入、更便捷地提供信息来支持我们高度复杂的诊疗流程。以下5个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针对这个临床问题(关乎健康利益及生命),人工智能的回答清楚了吗?
第二,这个问题是不是最核心问题,即问题的结论会对诊疗流程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吗?
第三,人工智能的回答是否能够代替3个权威专家(人)的意见?
3位权威专家会诊后会形成一个书面结论,他们和医院会诊团队最终会在一起签字。或许人工智能的回答持同样观点,它却没有任何授权,不可能与专家意见具备同等效力。
第四,如果人工智能的建议比目前专家的意见更优或能够代替后者,将来会对临床医师的诊疗行为、医患交流、最终医疗决策产生怎样深入的、革命性的影响?
第五,如果从患者角度提问,人工智能的回答可能与专家意见产生不一致,这种情况如何平衡解决?
在当前场景下,人工智能已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也植入到我们的生产服务过程。当我写下这一段文字时,我不需要辛苦地对着电脑键盘逐字输入,只需用语音输入,即可方便、快捷、充分地展示出来,极大降低了时间成本。就这个过程来说,如何凝炼想法,把想要表达的概念、结构及问题本身阐述清楚,可能是未来最重要的。即怎样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把问题提炼总结成一个真正的问题,才是最关键的。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支持系统或手段来解决,这本身反映了问题提出者的思考模式和思维结构,可能是未来教育培训者需关注的训练焦点,也可能是新一代医生的核心能力之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