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史第四章:阿那瑰败亡后的柔然余部及其历史活动
6世纪40年代,原“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的突厥在兼并铁勒“五万余落”后逐渐兴起,其首领土门向阿那瑰请婚遭到拒绝后怒杀柔然使者,“遂与之绝”。此前,柔然曾与西魏联姻,阿那瑰以长女嫁西魏文帝,是为文帝悼皇后。突厥怎么来的,现在一般认为是匈奴后裔,北凉被柔然灭掉,北凉是匈奴建立,北凉被灭亡后部下阿史那氏向柔然投降,成为柔然的锻奴,后面形成突厥。
但是,悼皇后死后,柔然与西魏关系逐新破裂,阿那瑰遂与东魏高欢集团联姻,西魏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土门请婚于西魏,宇文泰出于联合突厥对抗东魏、柔然的需要,遂“以魏长乐公主妻之”。于是,当时的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东魏、柔然与西魏、突厥四方势力、两大军事政治同盟东西对峙的局势。北方四国演义。
(相关资料图)
一、菴罗辰奔齐与铁伐、邓叔子分立
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发兵击茹茹,大败之于怀荒北”,阿那瑰兵败自杀,部众溃散,柔然汗国名存实亡。土门遂自号“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
阿史那土门
阿那瑰死后、柔然汗国分崩离析,余部各自拥立了新可汗,但却始终未形成统一力量对抗突厥。据《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三年(552)”二月、茹茹主阿那瑰为突厥虏所破,瑰自杀,其太子菴罗辰及瑰从弟登注俟利发、注子库提并拥众来奔。茹茹余众立注次子铁伐为主”。《北史.蠕蠕传》所载与此略同。另据《周书.突厥传》可知与此同时,柔然汗国还有部分部众“复立阿那瑰叔父邓叔子为主”。,对此,司马光《通鉴考异》认为:《魏书》《北史·蠕蠕传》皆"云立铁伐为可汗",《突厥传》皆云"立邓叔子为可汗"。盖诸部分散,各有所立也。”此说不无道理。柔然汗国建立后实行两翼分封制,汗庭以外有分别负责经略蒙古草原东部和西域地区的东、西二部。此外,还有“军政合一”体制下的各级军事政治首领。这种行政管理机制虽然与草原游牧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但也潜藏着不利于政权稳固的弊端。当最高军事政治首领因遭受外部攻击或其他原因导致势力衰落时,各部贵族的离心倾向即会随之滋生。铁伐、邓叔子分别被拥立之事,即在阿那瑰兵败自杀、菴罗辰奔齐后,柔然余部群龙无首的局势下形成。至于《北齐书》无邓叔子事迹,《周书》不见伐事迹,应是北魏分裂后,西魏与北周、东魏与北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地分秦赵”。,双方分别与柔然汗国崩溃后的铁伐所部及邓叔子“别部”相邻,而无从和不相邻的柔然部落交往甚至难以得到其更多相关消息,唐人撰修二史所本者又多系西魏及周、齐历史档案、“国史”或在 此基础上形成的前人修撰史书所致。
应该指出,与铁伐、邓叔子分立同时,还有不少柔然余部不在两者掌控范围内,或因外部势力打击下与两部离散。《周书·史宁传》记载:“初茹茹与魏和亲,后更离叛。寻为突厥所破,杀其主阿那瑰。部落逃逸者,仍奉瑰之子孙,抄掠河右。宁率兵邀击,获瑰子孙二人,并其种落酋长。自是每战破之,前后获数万人。”河右即河西,泛指包括丝路古道上著名的“河西走廊”在内的黄河以西广阔区域。时史宁为西魏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管辖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军政事务及甘州(改西凉州置,今甘肃省张掖)、瓜州(今甘肃省敦煌)军务,其境皆地处此间。邓叔子既为阿那瑰叔父,《周书·史宁传》言此“抄掠河右”者系阿那瑰子孙,则其应非邓叔子所部。可见除邓叔子集团外,其时尚有毗邻西魏边界的柔然余部奉阿那瑰子孙为主。且从史宁与之作战“前后获数万人”的情况来看,这些柔然部众亦为数不少。
总之,柔然可汗阿那瑰自杀身亡后,子菴罗辰奔齐,部众溃散,铁伐在“国人”的拥戴下即可汗位。其后,阿那瑰叔父邓叔子也在部众的支持下自立为可汗,柔然出现“二主并存”的局面。此外,还有不少柔然余部游离于铁伐、邓叔子势力之外独立活动。由于相关史料匮乏,铁伐、邓叔子是否知悉对方立为汗的消息难以稽考,但不可否认,这种局面无疑不利于双方各自收拢柔然残部,形成统一势力对抗新兴的突厥汗国。因此,柔然汗国经过此次打击,再未能像此前那样在历经北魏的军事打击或敕勒副伏罗部西迁等因素导致国力中衰后,还能通过休养生息、收拢部众、经略西域等措施来恢复国力,实现复兴。
二、以铁伐、菴罗辰为代表的东部柔然余部史迹
从东魏兴和四年(542)开始,柔然可汗家族家族郁久闾氏的多次与高欢家族联姻。此后,至阿那瑰败亡前,双方关系始终以和平往来为主,菴罗辰投奔北齐后,以铁伐为首的东部柔然余部依然与北齐之间保持着东魏以来的和平局面。并希望借助北齐势力来稳定局势,对抗突厥,与此同时,突厥、西魏势力的发展使北齐西部和北部边界的局势日趋严峻,盘踞江南侯景及“侯景之乱”后局势逐渐稳定的梁朝也是其南边的潜在威胁。北齐天保三年(552)文宣帝高洋“亲御六军,北攘突厥,仍诏斐监筑长城”以维护北边稳定。然而,修筑长城虽然有助于强化北齐的北边防务,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其“三面受敌”的态势。因此,北齐最高统治集团也希望通过扶植柔然余部来对抗西魏及突厥,遂于天保四年(553)二月“送茹茹主铁伐父登注及子库提还北”,试图以此来拉拢铁伐,使之成为北齐牵制西魏的筹码和防御突厥的“屏障”。然而,登注等北返不久以后,铁伐即在与契丹的军事冲突中被杀,北齐扶植柔然余部以牵制突厥的计划就此落空。
历史上,契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役属于柔然,双方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552年,阿那瑰败亡致柔然部众溃散,实力遭受重创,以铁伐为首的东部柔然余部已经无力控制蒙古草原东部诸族。与此同时突厥汗国还在初创阶段,尚未实现对草原诸部的有效统治,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西辽河流城的广大区域内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势力“真空”于是,契丹各部乘机摆脱柔然的奴役压迫,并不失时机地扩展势力,尽管其时柔然汗国已经崩溃,但自恃得到北齐支持的铁伐显然不会容忍契丹各部的“背叛”,双方的矛盾由此进一步激化。契丹袭杀铁伐事即在这种局势下发生。
铁伐死后,柔然余部拥立其父登注为可汗,旋为大人阿富提等所杀。于是,国人复立库提为主”。与契丹军事冲突的失利使原本已经孱弱的东部柔然余部濒临危机,此间发生在其贵族之间的内讧则使危机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突厥伊利可汗、乙息记可汗(一作“逸可汗”)相继病卒,阿史那嘉都继立,号木杆可汗(553一572年在位)。燕都“性刚暴,务于征伐”,在位期间继续征讨柔然余部,并“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使突厥汗国逐渐走向极盛。木杆可汗即位之初,即着力于彻底消灭柔然余部,库提所部遂“复为突厥所攻”。天保四年(553)十二月,库提等苦于突厥的侵袭,被迫举落南下依附北齐。高洋遂自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起兵“北讨突厥,迎纳茹茹”,并废库提改立菴罗辰为柔然可汗,将其所部安置在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州市北)一萝,“给其禀饩缯帛”。随后,高洋又亲自率军追击突厥,迫其“请降”,延缓了突厥对东部柔然余部的攻击,为其赢得喘息之机,“于是蠕蠕贡献不绝”。但这种局面仅维持到天保五年(554)三月,即被菴罗辰因“反叛:”北齐而引起高洋的征伐所打破。此后,以菴罗辰为首的东部柔然余部陷入了与北齐的战争泥淖。
北齐天保五年(554)四月,“茹茹寇肆州。丁已,帝自晋阳讨之,至恒州黄瓜堆,虏骑走。时大军已还,帝率麾下千余骑,遇茹茹别部数万,四面围逼。帝神色自若,指画形势,虏众披靡,遂纵兵溃围而出。
虏乃退走,追击之,伏尸二十里,获菴罗辰妻子及生口三万余人”《北史·齐本纪》称高洋“尝追及蠕蠕,令都督高阿那肱率骑数千,塞其走道。时虏军犹盛,五万余人。肱以兵少请益,帝更减其半骑。那肱奋击,遂大破之。虏主逾越岩谷,仅以身免”。菴罗辰集团的实力由此选一步削弱,同年五月又为北齐所破,加之突厥的进逼,难以在漠北草原和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地区立足,乃率部东徙,高洋遂于六月“率轻骑于金山下邀击之”,使“茹茹闻而远遁”。北齐营州刺史王峻获悉柔然残都东徙的消息后,“度其必来”,遂设伏以待,菴罗辰为其所败,遁走,王峻“获其名王郁久闾豆拔提等数十人,送于京师”。经过几番较量,菴罗辰意识到柔然以残败之众无力对抗强大的北齐,加之柔然余部势力的分散与突厥的军事威胁也使其面临腹背受敌的境遇,遂于天保六年(555)五月再度遣使向北齐“朝贡”,试图缓和双方之间的关系。但是,其时北齐正欲改善与突厥的关系,不仅并未就此与东部柔然余部达成和解,反而加紧对菴罗辰集团发起了新一轮的军事征讨。同年六至七月,高洋再度北征柔然,俘获人口两万余、牛羊数十万头,并招降柔然贵族郁久闾李家提等。是役之后,菴罗辰及东部柔然余部相关史迹不再见于北齐方面的记载。
三、以邓叔子为代表的西部柔然余部史迹
社仑时期,柔然汗国的西部疆界已至“焉耆之北”,迫使西域数国“羁縻属之”。社仑晚期至解律时期,后来成为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的郁久闾大檀曾率部镇守柔然汗国的西部边界,经略西域。5世纪80年代以后,“高车国”的建立使得柔然汗国西部疆界一度收缩,但那盖即位后至阿那瑰复兴时期,柔然又逐渐恢复了对西域部分地区的控制。6世纪中叶,在与西魏北边毗邻的河西走廊以北、蒙古高原西部及陕北地区,仍有不少柔然部众活动。阿那瑰败亡后,以上述区域为主要活动空间的部分柔然余部推举阿那瑰叔父邓叔子为可汗。
然而,邓叔子被拥立为可汗后不久,即接连受到突厥的军事打击。《周书.突厥传》记载:“土门死,子科罗立。科罗号乙息记可汗。又破叔子于沃野北木赖山。二年三月,科罗遣使献马五万匹。科罗死,弟俟斤立,号木汗可汗。”《周书·突厥传》:“伊利……卒,弟逸可汗立,又破茹茹。病且卒,舍其子摄图,立其弟俟斗,称为木杆可汗。”
对比可知,《北史·突厥传》与此相关的史文主要抄录《周书·突厥传》而成,唯“木赖山”改成“赖山”,另有不少部分句子参考了《隋书·突厥传》。俟斤本柔然职官名称,后来该各号又为突厥所承袭。
木杆可汗的姓名既为阿史那燕都,则史书以“俟斤”称之,当系其即可汗位以前所居官职为此,抑或其担任此职位时颇有建树所致。至于《隋书·突厥传》所见之“俟斗”,则应系“俟斤”在传抄流布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周书》《隋书》虽然对土门与科罗、燕都亲属关系记载互相抵牾,但均不否认三者在汗位传承上的前后相继关系。
阿史那俟斤(木杆可汗)
需要指出,西部柔然余部应对突厥军事压力的同时。还在与西魏的冲突中消耗了不少实力。除前述西魏将领史宁曾在河西地区里了屡破柔然余部外,北朝史书又有“茹茹寇广武”被赵贵击败的记我,《周书·文帝纪》载:“魏恭帝元年夏四月…茹茹乙旃达官寇广武。五月。遣柱国赵贵追击之,斩首数千级,收其辎重而还。”是役,与赵贵分征讨的窦炽“斩其酋帅郁久闾是发,获生口数千,及杂畜数万头”。,随赵贵出征的王勇亦“获杂畜数千头”。乙旃氏,系高车十二氏之一。拓跋“帝氏十姓”亦有此氏,后改叔孙氏。周伟洲认为,“高车乙旃部很早就已投归拓跋鲜卑,为其"宗族十姓’之一”,“柔然乙旃达官原为敕勒无疑”。“达官”,柔然贵族职官名号,亦作“塔寒”“达干”等,即元时代之答刺罕(tarqan),该名号后来被突厥、回鹘、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承袭并赋予不同内涵,韩儒林对其演变历程有精辟论述,兹不赘述。广武,县名,为北魏东夏州(西魏改延州)及偏城郡治所,今陕西省延安市东。由此可见,此“乙旃达官”系柔然“别部”贵族,活动地域与西魏边界临近,所部应系阿那瑰败亡后西部柔然余部的一部分。但是,囿于文献记载不足,乙旃达官与邓叔子集团处于何种关系的问题已无法知晓。
北齐天保六年(555)以后,东部柔然余部因接连遭到北齐、突厥的打击,部落分散,可汗菴罗辰不知所终。与此同时,突厥木杆可汗“乃举兵击邓叔子,灭之”,邓叔子等“以其余烬”约“千余家”投奔西魏。于是,突厥“尽有塞表之地,控弦数十万,志陵中夏”。此外,其时尚有赋邻北齐北部边界的柔然余部试图向西迁徙,应与邓叔子集团及其他柔然余部在内蒙古高原西部、陕北及河西地区的活动有关。《北齐书·斜律金传》载:“后以茹茹为突厥所破,种落分散,虑其犯塞,惊挠边民,乃诏金率骑二万屯白道以备之。而虏帅豆婆吐久备将三千余户密欲西过,候骑还告,金勒所部追击,尽俘其众。茹茹但钵将举国西徙,金获其候骑送之,并表陈虏可击取之势。显祖于是率众与金共讨之于吐赖,获 二万余户而还。”韩荫晠等辑录柔然散见史料时,系此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并指出“按北齐天保六年,突厥木杆可汗大举击柔然,柔然分散。文宣"虑其犯塞’,故屯白道以备之。此条斛律金屯兵白道盖与文宣同时,事当在本年”。查《北齐书文宣帝纪》有是年“秋七月己卯,帝顿白道,留辎重,亲率轻骑五千追茹茹”的记载,确与斛律金“表陈虏可击取之势”后高洋北征柔然事合。从前引史料的记载来看,突厥大举征讨柔然余部的时间应不晚于但钵等被北齐所败之事,邓叔子等苦于突厥进逼被迫投奔西魏之事亦当此时。
《周书·李弼传》记载:“属茹茹为突厥所逼,举国请降,弼率前军迎之。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可见,邓叔子等投奔西魏之初,犹备受优渥。但邓叔子等人居关中的消息为突厥侦知以后,木杆可汗恃其强盛,遂“遣使请诛邓叔子等”。对此,《北史·蠕蠕传》称:“突厥既恃兵强,又藉西魏和好,恐其遗类依凭大国,使驿相继,请尽杀以甘心。”从当时的战略全局看,西魏仍致力于与北齐争夺黄河流域,而在南方擒杀梁元帝并扶植萧詧建立西梁傀儡致权后,仍有陈霸先等拥立萧方智为帝并敌视西魏的萧梁政权”。西魏因“时与齐人交争,戎车岁动”,遂对突厥“每连结之,以为外援”,北齐方面则不断试图离间西魏与突厥的关系。由于此前柔然汗国曾在与西魏和亲的情况下又转而结好北齐,加之其时柔然已彻底衰败,突厥方兴且与字文泰家族结为姻亲,西魏显然不会因为维护邓叔子等而与突厥交恶,使自己再度陷人三面受敌的局面。于是,西魏“收缚蠕蠕主已下三千余人付突厥使,于青门外斩之。中男以下免,并配王公家”。至此,柔然汗国名实 俱亡。
柔然汗国灭亡后,尔部或南下进人中原融人了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 ,或留居草原与其他游牧民族相融合,根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人的祖先建立了强大的尼轮国,和北魏一直互相争斗。但是被突厥突袭,死伤惨重。余部逃到布尔罕山休养生息,后代就是尼伦蒙古。尼伦就是柔然的不同翻译。柔然就是今天蒙古族,南下迁入中原姓氏芮芮,郁久闾这些基本就是柔然后代。
或远迁欧洲并引发了又一次欧亚游牧民族大迁徙。不少研究成果表明,阿尔瓦人的祖先应即西迁 的柔然人。
隋郁久闾可婆头墓志
这墓志讲了什么?
我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战乱和奔波我看过国家在血与火中诞生,又像流星一样坠落我已六十有二,躺在豳州这邸舍,疾病和复发的旧伤使我无法动弹,我知道最后的时刻要来了。这一瞬,我心里有遗憾但更多的是释然。这一生,无论是柔然汗国、北齐、北周还是隋,我在每个朝堂上都能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我不回望,不内耗,只知向前。而现在,我可以允许自己回忆了,就从郁久闾可婆头这个名字开始吧。
“郁久闾”是柔然最高贵的王姓,传说柔然始祖木骨闾曾经是鲜卑拓跋力微掳掠的奴隶,因为他身强体壮勇猛非常,就成了一名骑兵,等到跟随他的人多了,他就带着百余人的队伍,依附游牧于女水一带的纯突邻部。再后来,他的儿子车鹿会率领部族脱离了纯突邻部,在北方草原崛起,以“柔然”为族号。只是木骨闾的意思是“首秃”,实在不好听,我们子孙后代就以与木骨闾发音相近的郁久闾为氏。我的家族是柔然汗国数一数二的大族,世官世禄,我的祖父是贺根吐豆弗俟利弗,父亲是巨明吐豆弗,俟利弗和吐豆弗是汗国最高的官阶自来由我们郁久闾家族世袭。我是别人口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王子王孙,父亲常说我是幸运的,我们的阿那瓌可汗谋略无双,不管是和北魏还是其后的东、西魏都交好通婚,让国人得以安居乐业。545年,我十七岁,长成了勇武少年,承袭了吐豆弗的爵位,一心想着大展拳脚,像可汗那样为柔然汗国贡献一切。但好景不长,仅仅8年(552年),阿那瓌可汗就因为兵败突厥自杀了。可汗死后,汗国成了一盘散沙,余部又各自拥立了新的可汗。走还是留?阿那瓌可汗的太子庵罗辰要去投靠北齐,我也不愿向那些只知道争权夺利的人屈服,柔然汗国已经分崩离析,离开才是我唯一的路。
北齐此时的君主高洋很欢迎我们,或许是因为还顶着柔然王室的光环,或许是因为年富力强,我被授予了使持节、沙州诸军事、沙州刺史、大贤真等等一系列官爵,后来又加封伏波将军,假仪同三司。不过对我来说最重要不是这些头衔和待遇,能够上战场和突厥作战才是一切的意义所在。他们说不过是一个从五品的杂号将军,你为什么要拼命?可那些国仇家恨又怎能不值得我舍生忘死。当我亲手砍下突厥首领的头时,我暗下决心,屠龙少年也好,恶龙也罢,我只想向前走。北齐的朝堂并不平静,我一次次的出谋划策,文韬武略得到认可,被拜左卫大将军。然而我的能力虽得到认可,北齐与柔然的关系却不断恶化。天保五年(554年)菴罗辰率众重回漠北,被北齐君主视为反叛,不惜亲自征讨,以菴罗辰为首领的东部柔然余部陷入了与北齐的战争泥淖。菴罗辰很快意识到以柔然残部的力量无力对抗强大的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他也曾遣使“朝贡”,试图缓解和北齐的关系。但是突厥,狡猾的突厥人早已见缝插针,和北齐达成盟约联合绞杀东部柔然余部,而西魏为了不与突厥交恶亦出卖了西部柔然余部。555年,那年我27岁,我人生的黄金年代刚刚开始,而我的柔然已名实具亡。
557年,北周取代了西魏,新的政权首先面临着内忧,在两位宇文皇帝先后被权臣所害后,宇文邕继位为帝,诛杀了权臣宇文护,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北周朝堂为之一振。内忧解决后,宇文邕把剑锋指向了北齐,几乎所向披靡。那是建德五年十二月,宇文邕亲率大军伐齐,在并州发下诏书,无论将相王公还是衣冠士民,主动来降的都有官荣爵赏,凡是不愿归降的,无问贵贱,一律处置,自求多福。诏书一出,北齐将帅降者如云。我是要入周的,进入北周朝堂后,我被循例封为上开府、九陇郡开国公,后又加封为大将军。你想说我背主求荣?北齐君臣和突厥联手攻打柔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又怎么配得上我的忠诚。577年,北周消灭北齐,北方重归统一。而我的功劳至微也算得上是锦上添花了。
然而,北周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久。建国不过二十四年,历经五帝后。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年号开皇。大隋初立,于南方与陈朝、后梁对峙,我看出皇帝早有志统一中国。而北部边疆因有突厥威胁,我被封为专为防备突厥设置的北道行军总管。皇帝用人得当,这个职位的确适合我,我虽然已经年近花甲,但对突厥的作战经验丰富,我有信心能打败他们。经过五年的浴血奋战,开皇五年(585年)东突厥归附隋朝,我则被授长州诸军事,长州刺史。在解除了北边的后顾之忧后,大隋终于准备统一南方。开皇七年(587)和开皇九年(589年)皇帝分别灭掉了南朝梁和陈国,我从未想过在我有生之年真的可以看到南北统一的局面,为了这一天怎样的牺牲都值得。开皇十年,我被拜北道行军元帅,这一年我62岁。我不觉得自己年事已高,谁若问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一定当场来个百步穿杨,对付突厥,我只想像东汉大将窦宪收拾匈奴那样“刻石燕然”。
从承袭柔然吐豆弗开始,北齐、北周、隋,我的官职一直在变,历仕州刺史、伏波将军、假仪同,开国县公、仪同、左卫大将军,上开府、开国郡公、大将军,北道元帅等,爵位在高升,将军之名更盛。朝堂动荡,政权更迭,在一切的不确定里,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从未放弃过与突厥抗争,也对得起我的姓氏。如果还有时间,我愿和突厥战斗到最后一刻!只是,现在不能了。除了思绪,我一动不能动了,我听到有人在哀叹,士兵们在小声哭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是柔然人,更是他们出生入死的兄弟。我生于柔然汗国灭亡的前夜,在大一统的光辉中离去,这样很好,真的。
后记:开皇十二年正月,郁久闾可婆头被迁葬于长安南郊之高阳原,位于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南大居安村一带。
关键词: